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22章(1 / 2)





  此令一下,王彦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了淮河,杀入南唐疆域。

  天下震动,江南震恐。

  第三卷 扬名

  第一章 捷报不断

  南征大军一动,大周朝整个朝廷都为之运转。

  罗幼度也终于见识到为何所有兵法都再三强调后勤的重要。

  一个稳定有序的大后方,绝对是军队胜利的依仗。

  此次攻打淮南,可不是打孟蜀那样小打小闹,一旅偏师八千,再加上王景的一万兵士,还不足两万。

  仅调拨的中央侍卫亲军就有三万之数,再加上节度使的本部军马,李谷率领的前部军就达六万之众,暂且还不计算郭荣御驾亲征时调动的军队。

  这六万大军的调度,所需的军饷物资还有冬衣炭火药材之类的,每一样都需要准备到位。

  有半点的疏忽,便有可能导致前线兵士的困扰,甚至影响战局。

  大周地处中原,长期的混乱以及武夫的一家独大,导致大多数的读书人世家子选择入江南、西蜀谋生,令得大周行政官员稀缺。

  罗幼度本负责开封府、御营司的事情,也给郭荣拉壮丁,暂时负责役夫的调配。

  接手的第一任务就是在淮河之上修造一条运送粮草的生命线。

  此事说来也是好笑。

  这个世界不缺猪一样的队友,同样也不缺猪一样的对手。

  西蜀的赵季扎、韩继勋是猪一样的对手,南唐的寿州监军吴廷绍也是一个猪对手。

  寿州挽扼淮河要地,把守着淮河防线。

  这淮河防线固然比不过长江天险,却也是大周与南唐面对的第一道防线,不是轻易可以跃过的。

  淮河防线有一致命缺陷,就是每到冬季时,淮河水位会大幅度下降,或是结冰,或是直接断流,大军可以随意通行。

  面对这种情况,南唐几乎每年都会发兵戍守,自霍丘以上,达光州境内,一路皆派遣驻兵,称之为把浅,字面意思就是把守浅涸河道,以防备敌人渡河袭击。

  这本是妥当之举,可偏偏寿州来了一个凤雏先生寿州监军吴廷绍。

  他个人觉得边境安全,大周不会在天寒地冻时选择出兵,派兵把浅空耗粮饷,劳民伤财。

  然后南唐皇帝李璟居然同意了。

  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苦劝无果。

  罗幼度当初向郭荣提议十一月下旬出兵,目的也就是选择在淮河水位下降后南下。

  大周、南唐一直都不对付,淮河原有的桥梁早就掘毁了。

  周兵想要南下,唯有渡河一途。

  相比乘着舟船抢滩登陆,这踩在冰上或者浅滩强攻对岸防线,显然更加占据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