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512章(1 / 2)





  “朕也相信天下百姓想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简单易懂的文公告示,不是天书。”

  “朕以为想要杜绝此事发生,并非严惩慕容节度,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。”

  罗幼度这话音一落,赵普立刻出班道:“臣提议对于朝廷公文,一切精简,以言辞达意为上,简洁重内容,舍去一切浮夸辞藻,让政令更加便捷。”

  卢多逊见赵普抢了先,也不管不顾地站出来道:“臣提议将州府归为三类,分如襄州、徐州、寿州这类四战之地,可派遣文武兼备之人担任刺史。其他腹心州府,无外敌威胁,可以文臣担任刺史,治安县尉负责足以。如边陲之地,百战之所,朝廷当以慕容节度这类勇猛无敌的武将为刺史,守卫边疆。”

  张昭听赵普提议,颇有怒发冲冠之意味,但又听卢多逊之言,瞬间高声道:“赵侍郎、卢补阙所议,安国之言,臣附议。”

  韩通、石守信这类饱受公文苦恼的大将也高声道:“臣附议!”

  顷刻之间,所有文武,瞬间达成了一致。

  第四十五章 焦虑的周娥皇

  以张昭为首的文臣,退下去的速度之快,仿佛他们没有站出来一样。

  什么慕容延钊,什么张霭,没有一人再说了。

  在他们这群文臣眼中,这便宜是占大了。

  五代时期,中原制度承传,刺史之位默认以武臣担任。

  而今文臣能够从武臣手中取回担任刺史的权利,还管慕容延钊、张霭什么事情。

  见好就收,才是王道。

  纠缠下去,只会激怒罗幼度这个皇帝,从而重用武臣。

  武臣见文官不纠结慕容延钊的问题,还解决了他们读公文的烦恼,也如打了胜仗一般。

  至于刺史不刺史的,一方面跟他们京官没有关系。另外一方面,绝大多数的武臣对于民生治理方面毫无兴趣,大多人都如慕容延钊一样,挂个头衔将权力丢给地方长史,让他们自由发挥。

  这地方长史,干得好还好,干得不好,有些时候还得背锅。

  他们这些在京武臣,对刺史的位子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。

  这也是罗幼度最想见的效果。

  这只许武臣担任刺史,与文臣在公文上的炫技,是这个奇葩时代文武相互依存的弊政之一。

  武臣通过手上的兵掌握权力,而文臣以深奥的文字,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
  导致了武臣离开了文臣看不懂公文,而文臣离开了武臣,又没有饭吃。

  张霭写了那么一大通,未尝没有让慕容延钊知难而退的心思,不愿慕容延钊来抢他的功绩。

  只是估错了形势,慕容延钊会动手揍他。

  罗幼度一直认为,专攻有素,以文臣治理天下,武臣开疆扩土,保境安民才是正途。

  一味地重文轻武,或是重武轻文都会造成瘸腿偏科的情况。

  文武并重,才是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