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十四章吕老师,很让人尊敬

第四十四章吕老师,很让人尊敬

转眼到了傍晚,夏朗坐在火车上,目光注视着远处的山峦。夕阳的余晖洒下来,照射在了大地上。金色的麦浪愈发的灵动起来。可这种祥和的景象,却没有令夏朗的心情平静多少。这一次去河北的山村,能有多少收获,他也不知道。但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,仍要去尝试,这是警察的职责所在。

手机响了,夏朗接通了:“喂。”

“喂,晚上一起吃饭吧?”是杨小雅。

夏朗苦笑了一下:“恐怕不行了……”

“怎么了?”

“我出差了。”

“啊,你为什么不和我说一声呢?”杨小雅有点儿嗔怪夏朗了。夏朗没有说话。杨小雅问:“你去河北干什么呀,是查案子吗?”

“嗯。”

“去多长时间?”

“不知道呢,看情况吧。”

“好吧,那你随时要和我联系哦,我等你回来。”

“放心吧。”夏朗说,“好了,先不聊了,我手机要没电了,下了车还得和同事联系呢,先这样……好,拜拜。”

一个多小时后,夏朗到了市里的火车站。他在火车站附近的宾馆休息了一晚,第二天乘小巴到了县里,然后又换乘车进村。村子里的路很难走,小巴车都过不去,还需要翻山越岭。爬了一座山头,夏朗才找到了有手机信号的地方,赶紧联系了辖区派出所的赵所长。

赵所长让夏朗汇报了一下位置,嗓音洪亮地说道:“行啊,夏支队,你在那儿等着,我马上派人去接你。”

大半天的路途,夏朗早就累得不行了。他坐在了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。火热的太阳晒得石头滚烫,但累得筋疲力尽的夏朗也顾不得这么多了。他晃了晃水瓶,里面的水早也就没有了。看着四周围全都是巍峨的高山,他心里猜想:凶手,会在这里吗?

半个多小时后,土路上传来了一声吆喝:“驾。”伴随着的,是一串儿铜铃的响动。循声望去,是一个穿着夏常服的警察,正驾着一辆驴车过来。

到了夏朗跟前,他熟练地一拉缰绳:“吁――”头前那只瘦骨嶙峋的小灰毛驴站住了脚步,不住地晃动着大脑袋。

“夏支队吧?你好,我是大王村派出所的警员杨天,赵所让我来接你的。”驾车的警员年纪不大,看着也就二十出头,皮肤黝黑,说起话来夹着乡音。

这一幕,使夏朗看傻了眼。从警这么多年,他见过警察开车的、骑摩托的、驾船的,甚至是驾驶警用防爆车、装甲车的……可还是第一次看到驾着驴车的警察。

夏朗怔了半晌,方才苦笑道:“兄弟,你不是开玩笑吧?”

杨天不好意思地笑了:“夏支队,我们这穷乡僻壤的,肯定不如你们那大城市,你就将就将就吧。来,上车。”

能坐一次驴车,这待遇也不是谁都能有的。夏朗跳上了车,杨天一挥鞭子,喝了声:“驾!”小灰毛驴迈动了蹄子。

路上,杨天聊起了天:“夏支队,昨天就知道你要来啊。不过你真应该早点儿跟我们说你到了,我就早点儿来迎你了。这大热天的,在太阳底下晒了这么久,不容易吧?”

夏朗笑着说道:“比起你们来,我已经很知足了。我没想到你们所里的条件这么艰苦啊。”

杨天笑了:“唉,没办法,谁让咱是警察呢?什么苦都得吃。你看我们所里,连辆汽车都没有,不是不给配,像这倒霉的路,什么车到了这儿都得趴窝。更不用说赶上阴天下雨的时候了。所里倒是有几辆自行车,可那岁数比我还大呢。我也不能骑着车子来接你吧。得,只好辛苦辛苦它啦!”杨天说着,伸手拍了拍驴屁股。

小灰毛驴得意地晃了晃脑袋,似乎是在和他对话。

“对了,我让你们帮忙查的事情有着落了吗?”夏朗第一时间还是记挂着案子。

“今天早上有的消息,那个叫韦巍的,已经被认定死亡了。至于吕老师,昨晚也去找了,他说自己的孩子倒是跟梁凤玲走得挺近的。”

“哦?”

半个小时后,两人到了大王村派出所。赵所长是个四十多岁的粗犷汉子,还留着胡须,反正这地方等闲有领导来查,他也就随便了。一件浅蓝色的夏常服敞着怀,一手拿着蒲扇,一手正握着一块西瓜啃着。看到夏朗,急忙招呼:“夏支队,来来,吃块西瓜。”

夏朗早就渴坏了,当即也不客气了,坐在一旁跟着吃了起来,同时和赵所长商量着案情。

赵所长说道:“这个老吕啊,是村里公认的好人。那时候号召知识分子上山下乡,他就来了这儿了,一直没有回去。这一呆,就是四十多年啊!村里的孩子上学不方便,翻山越岭的,路远,又危险。老吕便向上边申请建个学校。”赵所长吃完了西瓜,洗了洗手,又擦了一把脸,大手挥舞着蒲扇。

他接着说道:“可上边也有难处啊,没有多余的钱。这老吕的倔脾气上来,说不需要上面的钱,批个手续就行。他有了手续,便带着村里的人盖了一所学校,自己留校当了老师。说这话都是二十多年前了,那时候我还没来呢。”他拿出了一支烟,隔空甩给了夏朗。

夏朗刚啃完西瓜,接过香烟来,点燃后吸了一口,问道:“是叫吕临中吗?”

“没错,我带你去见见他。走。”赵所长不系扣子,也没有戴警帽,大踏步往外走。

夏朗跟了出去。

两人走不多远,来到了半山腰的地方。赵所长指着上面对夏朗说道:“看见没,那就是大王村。”

夏朗抬头望去,只见山腰再往上一段距离,有几十座房屋。两人往山上走的时候,夏朗问起来为什么村子建在上面。

赵所长说道:“说这话可就早了,宋朝的时候,这里是宋辽边界。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,都进了山里。山脚下路不平,而且容易有水涝,便都住在了山上。这村子虽然叫大王村,可是这里面没有一户姓王的。叫这个名啊,纯属自夸自擂,想着自己是大王,宋辽两国的军队都不敢惹。”

夏朗笑了笑,觉得这种传闻也是道听途说居多。

又花了十多分钟的时间,两人来到了村子里。别看赵所长有点儿胖,却脸不红气不喘的,他带着夏朗进了村子。夏朗看到周围,终于明白了何淑琴的处境。这里真的是太落后了,村子里难得看见一头牛,村口的大磨盘似乎让人有着一种穿越到古代的感觉。道路一旁的房子破破烂烂的,有的土坯院墙都倒塌了。是否还能遮风避雨,他深表怀疑。

赵所长打开了话匣子:“因为道路不通,这村子太穷了。现在的村办学校也只有三个班,从小学到初二,到了初二下半年,就得去县里或者大山外面上学了。你也知道,人穷志短,有的家里就指望孩子认识俩字就行了,赶紧打工养活家里。就这样,村子里的文盲半文盲越来越多,越来越穷。为了这事,人家老吕没少费心,挨家挨户地去敲门做工作。”

夏朗沉默了。看来,这个吕老师很让人尊敬。

两人来到了村办中学,说是学校,其实只有一座院子,三间瓦房而已。这些瓦房已经残破不堪,西边的屋顶漏了一个大洞,刺眼的阳光从洞口直射而下,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光柱。

“老吕,老吕!人呢?老吕!”赵所长站在院子里,扯着嗓子喊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