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259 升官赐服 (二合一)(2 / 2)

“古人云足不出户,便知天下事,可能这就是对于沈侍读学士的描述吧。”

站在王卺身旁的刑部尚书金濂,语气中有些唏嘘不已。

当初在受降大礼上,他就对沈忆宸流露出欣赏之意。

觉得这么一个年轻人,主持如此大的受降仪式,却没有丝毫怯场从容有度,属实有出尘之姿。

可沈忆宸当时“投靠”阉党,后更是展现出武人治国的倾向,让金濂对他保持着一种警惕跟距离。

现在看来,真是恨不能为文臣所用!

“成国公,将门出虎子,恭喜了。”

英国公张辅此刻朝成国公朱勇拱了拱手,哪怕稳重如他,语气中依然隐藏不住那淡淡的羡慕之情。

大明开国辅运跟奉天靖难封爵的勋戚们,如今大多是已经传承至第二代,乃至第三代。

相比较祖辈们的开疆扩土,金戈铁马。如今这个勋戚二代们,许多肩不能抗、手不能提,更别说马上征战沙场了。

就算是英国公自己,精心培养袭爵的嫡长子张忠摔成残疾,已然承担不起家族重任,于是转而培养庶长子张懋。

可惜没有从小悉心教导,又有几人能像沈忆宸这般自学成才?

这点就如同明末崇祯,半路上捡了一个皇位,没有经历过正统的皇家教育,权势平衡上面搞的一塌糊涂,最终身死煤山的歪脖子树。

后代不堪大任,才是英国公张辅羡慕的根源。

“英国公,客气。”

成国公朱勇拱手回礼,可眼角间那么笑意是掩盖不住的。

他高兴的不仅仅是今日沈忆宸,能在皇帝跟文武百官面前展现自己才华。更重要是这副堪舆图,还暗示着沈忆宸在武功方面的极佳天赋,

来日如若真与蒙古铁骑征战塞北,自己便不用担心沈忆宸无武人骁勇之志!

可相比较大明皇帝与满朝文武的赞叹,当瓦刺使臣看到沈忆宸绘制的这张大明堪舆图后,脸上瞬间变得惨白起来,甚至眼神中都流露出一股恐惧。

原因无他,就是在这张大明堪舆图中,把整个漠北蒙古的疆土都包含了进来,并且在标注了蒙古诸部的王庭大概位置!

这到底是巧合,还是大明已经掌控了蒙古诸部的动向,莫非也先太师的计划,尽在沈忆宸掌控之中?

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的道理,不仅仅是大明文武群臣懂,瓦刺有识之士同样懂。

此等隐患如果不早日防备,日后必然会丧失先机!

沈忆宸并不知道瓦刺使臣心想,如果知道的话,估计他就不会按照后世史学家参考复原的资料,把蒙古诸部王庭给标注在大明堪舆图上,更不会给瓦刺使臣看到。

不过这些东西要较真起来,作用并不是很大。因为这仅仅是一副大概的高比例尺地图,远远达不到实战的需求,更别说还要解决导航跟道路的问题。

汉朝著名将军李广,便是在征讨匈奴的路程中迷路,获得李广难封这个著名词语。

想要在万里草原封狼居胥,靠的不是这副堪舆图,而是大明国力!

堪舆图展示一圈后,礼仪官把它呈放在御案之上,可朱祁镇却并没有返回御座,而是看着沈忆宸,眼神蕴含着深意。

“沈爱卿以治水之功获得封赏,这才过去几日便又立下了著书之功,朕都不知道该如何嘉奖了。”

朱祁镇说的是一句真心话,沈忆宸才年仅弱冠,已然身穿麒麟赐服,尊为翰林侍读学士。

并且在不久之后,便要正式担任经筵讲官,成为帝王师!

虽然沈忆宸并没有到很多权臣那种,封无可封的地步,但以他这个年纪而言,朱祁镇真不知道还能给他什么嘉奖。

封官?

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升迁官职,便是学士一职。没有前衔,不过一般只有阁臣跟翰林掌院,才会晋升学士品阶。

总不可能让沈忆宸升任阁臣,或者翰林学士吧?

既然实职不能升,那么就只能从虚衔上面想办法,翰林院专用马甲詹事府,恰好有个正五品的左春坊大学士一职,可以成为沈忆宸的加衔。

历史上明孝宗任期的弘治十五年,未来的内阁首辅杨延和,便是依托修成《大明会典》,从左春坊中允破格提升为左春坊大学士。

没想到这一幕,将要提前几十年上演。

“臣深受皇恩,不敢居功领赏。”

沈忆宸听到皇帝朱祁镇的话语后,立马谦虚推迟起来。

这次并不是做做样子,他很清楚自己已经风头无两,再继续嘉奖会过犹不及。

“朕身为大明天子,岂能有功不赏?”

换做是别的小功劳,朱祁镇恐怕就顺着这话给出的台阶下去了。

但著书立言乃不朽之功,并且还是沈忆宸凭借一己之力修成《寰宇通志》,这要是不论功行赏,外界会有更大的质疑跟非议。

“王爱卿听令。”

没等沈忆宸继续推辞,朱祁镇便转身号令吏部尚书王直。

“臣在。”

“擢升翰林院侍读学士沈忆宸,为詹事府左春坊大学士,以兹嘉奖!”

“臣领旨。”

升官嘉奖尘埃落定,引得无数人向沈忆宸投来羡慕的眼神,特别是站在殿外的翰林官跟科道言官。

大家同为清贵,并且曾经还在同一条起跑线上,可如今沈忆宸已加大学士头衔,而自己等人依旧是青袍小官。

哪怕左春坊大学士,与殿阁大学士没得比,这份殊荣依旧让人心之向往!

本以为嘉奖到此为止,却又听到朱祁镇朝着礼部尚书胡濙号令。

“胡爱卿听令。”

“臣在。”

“沈爱卿不日将担任日讲官,赐斗牛服。“

升官嘉奖哪怕有些夸张,不过依旧是在满朝文武官员的意料之中。

但赐斗牛服这点,着实有些出乎意料,哪怕胡濙这等老臣,都是在愣了两秒后,才领命道:“臣,谨遵圣谕!”

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,曾在自己的《渌水亭杂识》中描述:明朝翰林官,五品多借三品服色,讲官破格有赐斗牛服者。

虽然明朝经筵讲官,有过破格赐斗牛服的先例,但那些人的名字叫做杨荣、杨士奇!

沈忆宸何德何能,能跟逝去的“三杨”相比较,甚至在年龄上还略胜了一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