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338 皇城动荡 (二合一)(2 / 2)


“国之危难,当以保存有生力量再徐徐图之,臣建议南迁应天!”

奈亨这句话“南迁”一出,立马引发了殿内许多朝臣赞同。

大明本来就从南方起兵,后更是建都应天府,如今依然保留着首都的大部分行政机构,比如六部九卿。

京师要是守不住,不如早点前往应天府护得皇室的周全。毕竟有赵宋衣冠南渡的例子在前,延续了宋朝百年国祚,明朝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退守南京城。

“臣认为少司徒进言可行,只待度过危机,大明随时可以打回来。”

“没错,京师危在旦夕,太后跟皇族留守危险万分,要是出现了什么意外,那我大明就真的危矣!”

“少司徒深谋远虑,臣附议。”

听着身边七言八语赞同南迁,于谦脸上神情严肃无比。

南迁容易,可想要再度重返京师,可能就要难于登天!

当年赵宋放弃燕云十六州后衣冠南渡,终其一朝都处于挨打防守的境地,王师再无北定中原日的可能。

大明要是同样放弃北方疆土,就意味着跟赵宋一样丧失了养马地,从此再也没有在草原上马踏汗庭的能力。日后的下场,无非就是如同南宋一般苟延残喘,最终成为汉家王朝的耻辱!

这一点对于以家国天下为重的于谦而言,是不可接受的。

只是还没有等到于谦出言反对,殿内朝臣队伍的末尾,又有一人站了出来说道:“启禀太后,微臣夜观天象有变,对照历数发现天命已去,只有南迁才能避开此劫。”

说出这番话的不是别人,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徐有贞。

当然,这个时候的他还叫做徐珵。

当年东阁一别,徐珵依靠着治水策加上沉忆辰的举荐,接替了翰林院修撰一职,并且获得了皇帝的赏识。

后续沉忆辰山东治水功成,某种意义上从侧面印证了徐珵治水策的效果,于是在正统十二年他凭借此功劳,再度升迁为翰林院侍讲。

徐珵本来就才华横溢,阴阳算术、天文地理唯一不知,无一不晓,缺的就是个出头的机会。

有了沉忆辰的举荐跟皇帝的伤势,让他仿佛鱼跃龙门一般,很快便成为了朝堂上的一颗政治新星。他站出来支持南迁,又用了天象作为论据,这下支持衣冠南渡的朝臣更多了!

就在南迁声音隐约将成为主流的时候,于谦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气,朝着徐珵就呵斥道:“胡说八道!”

“家国天下事,不问苍生问鬼神,大明北疆千万子民比不过一副卦象吗?”

其他朝臣支持南迁,好歹是为了皇室考量,害怕京师被蒙古大军攻陷后一锅端。

徐珵拿什么“天命”说事,简直让于谦忍无可忍。他从来不相信什么天命注定,只信人定胜天!

“少司马,天命不可违。”

“何为天命?本官只知道赵宋南迁之耻,大明不能重蹈覆辙。”

“谁还敢妄言南迁者,当斩!”

此时的于谦身上,迸发出一股无比凌厉的气势,瞬间便威慑住了群臣。

要知道于谦出镇一方多年,天然带着一股上位者的威严。再加上原兵部尚书邝埜战死土木堡,他这个兵部左侍郎已经相当于事实上的兵部尚书。

战争时期掌军的权势不言而喻,尊贵如内阁首辅、吏部天官,此刻估计都得避其锋芒,区区翰林院侍讲又算得了什么?

换做一般人,估计就怂了,但徐珵是个极具野心的“赌徒”。

如果自己能成为南迁一派的领头人,并且最终还都应天府成功的话,那么徐珵很有可能一步登天。

他不愿意错过这样的出头机会,于是打算继续与于谦争辩。

可徐珵却低估了于谦的果断跟坚决,就在他准备开口争辩的时候,对方便怒喝道:“滚出去!”

没留丝毫的面子,更是践踏了翰林清贵的尊严,随之而来便是在场群臣轻蔑跟鄙夷的目光。

但真正给予徐珵自尊心致命一击的,是站在台阶上的三朝太监金英,出言附和于谦道:“就连咱家这个阉人都知道以身许国,难道尔等文人风骨软弱如斯?”

被于谦怒斥,至少还是在文人相轻的范畴内,被金英这种太监贬低,流传出去对于徐珵的声名而言,将是一场灭顶之灾。

还没等徐珵从嘲笑打击中缓过神来,殿内的金吾卫便驾起他的双臂,硬生生的拖出了奉天殿。他此刻浑身瘫软双目无神,耳旁只剩下群臣们的讽刺跟嘲笑。

一飞冲天的仕途,这一刻被于谦给彻底斩断!

“郕王,你被陛下任命为监国,对于南迁之事,你有何决断。”

束手无措之际,孙太后想起了郕王朱祁玉“居守”京师任命。

自己终究是个女流之辈,现在到了家国存亡之时,是否放弃京师南迁,只能由郕王来做这个决定。

亦或者说,这口可能的惊天太黑锅,当由朱祁玉来背……

“儿臣……儿臣……”

郕王朱祁玉紧张之下,额头瞬间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汗珠。

他虽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帝王教育,但好歹生于皇家,眼界见识等等还是要远超于常人。

答应南迁,除非事后能打回来收复疆土,否则自己在史书上的名声最好的结果,都是宋高宗赵构。

问题死守京师失败,那自己未来名声,恐怕就得成为宋钦宗赵桓了。

怎么看怎么选,都注定难逃恶名。

就在郕王朱祁玉不知所措之际,他的目光恰好看到了殿下站立的于谦,双方眼神对视到了一起。

朱祁玉从于谦的目光中,看到了一种坚定,看到了一种气节,更得到了莫名的勇气。

时势造英雄,自己虽然不是皇帝,但身在皇族,岂能抛弃边疆将士京师百姓逃亡?

哪怕无逆转危局之能,至少得有共赴国难之心!

想明白这点后,朱祁玉深呼吸了一口气,望着孙太后回道:“母后,儿臣……儿臣想留守京师!”

郕王朱祁玉这话一出来,引得满朝文武一片哗然,甚至很多人看向他的眼神都变了。

以往的郕王朱祁玉,彻底掩盖在了自己哥哥朱祁镇的光芒之下,从未有过任何亮眼的表现。哪怕亲征这段时日监国,事实上唯唯诺诺由皇太后孙氏摄政。

可偏偏这么一位看似软弱的亲王,却没有想着逃命到应天府,甚至更近一步效彷宋高宗赵构应天登基称帝。

而是选择了留守京师面对危险!

很多时候只有在危难时刻,才能看出来一个人的本性。

于谦依旧是那身硬骨头,选择了以身许国,保全家国天下。

“软弱”的朱祁玉,同样在国难当头展现出了皇族担当,毅然留守捍卫江山社稷。

不同的身份,结果却殊途同归,救时之君臣,开始登上了大明的政治舞台。